过去十几年间,中国制造以“madeinchina”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,成为国人骄傲,而这个冬天,却是寒流不断来袭。
年关将近,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: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,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,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……
有专门研究中国制造业的人士悲观预测,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。因为在春节前夕,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。
温州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
1月10日,有消息称,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,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度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。同时,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。
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12月,先是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,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,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。
业内人士估计,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。面临制造危机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密集的苏州、东莞,还有被称为制造业之都,以生产制造眼镜、鞋子、打火机闻名世界的温州。
曾几何时,“中国制造”曾是国人的骄傲。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,中国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,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。风云变幻,现在,“中国制造”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,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表示悲观。
背后:供给剧变前后夹击
长三角、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,生产水平、制造规模良莠不齐,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,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。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,此次企业倒闭的原因值得深思。
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撰文指出,,从供给方面看,首先是劳动力供给出现不足,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。劳动力人口下降,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,劳动力供给不足,用工成本就会上升。
“前后夹击”可谓是当前中国制造的精准判断。一方面,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;另一方面,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,这些国家还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。
中国制造的升级之道
实际上,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,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,利润微薄不说,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。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,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,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。
实际上,中国制造提升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。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到日本开年会归来写了篇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的文章风靡网络,他提到中国的中产阶层到日本去买电饭煲、吹风机、马桶盖、保温杯、陶瓷菜刀等商品。这些听起来在“工业1.0”时代就已存在的商品为何能大卖特卖?因为它们更贴心、更好用:电饭煲能煮出粒粒晶莹的米饭,吹风机能让头发干爽且柔滑,甚至马桶盖都能让人如沐春风。
吴晓波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电饭煲、马桶盖的,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该怎样面对转型困境。在他看来,“中国制造”所推行的、用“市场换技术”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,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,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。
吴晓波在自己的文章中解析了中国制造业者目前所面临的痛苦:是成本优势的丧失;渠道优势的瓦解;“不变等死,变则找死”的转型恐惧。
李光斗也指出,中国制造升级要走品牌化发展路线。他认为,在现代,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,“简单粗暴”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,制造企业要想发展下去,就要走品牌化路线,将产品做到极致。如何做到极致?只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。
|